玉树,十年;玉树,你好!
十年前,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自治州遭遇7.1级强震。劫后余生的人们,从废墟中走出来,面对的,是亟需重建的家园。
今天举国驰援武汉,十年前举国驰援玉树,同样的悲壮,同样的骄傲。
一批又一批来自全国各地的救援队伍、重建团队,先后来到这海拔4000米的高原,和玉树人一起,让美丽的雪域之乡重新成为人们安居乐业的地方。这其中,就有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的设计师、工程师们。
经过几年的努力,他们先后完成了玉树康巴艺术中心、玉树康巴风情商街、玉树结古镇滨水景观、玉树太阳湖假日酒店等援建、新建工程。今天,我们和他们一起,回顾那段历程,展望玉树美好的未来。
“玉树不倒,玉树加油”。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留下了足迹,留下了作品,在缺氧不缺精神的环境中迎来了玉树重生。十年,玉树根深叶茂,欣欣向荣。特别欣慰的是,当年的建设者并不是简单的灾后重建,而是倾注了心血还玉树以特色,以对历史负责的态度精心打造每一项工程,体现出总体规划的前瞻性。在高原,在民族地区造福百姓,树立了典范。—— 中国院顾问总建筑师 刘燕辉
我们对地域文化的由衷喜爱和尊重,使我们能够更深入地在设计阶段去学习藏文化、藏族的城市、藏族建筑和自然之间的关系。要保护环境不能开采太多石材,而且大量的运输很困难。所以我们主动放弃了奢华的材料、装修。—— 中国工程院院士 崔愷
矗立于扎曲河畔的玉树康巴艺术中心
康巴艺术中心汇集了原玉树州的剧场、剧团、文化馆和读书馆等多种功能。设计从尊重城市文脉的角度出发,总体布局自由松散但错落有致,强调与塔尔寺、唐蕃古道商业街、格萨尔广场等周边城市元素的对位呼应。
穿过云层雪山,我们飞机降落的地方有好几个名字。
一是玉树。2010年4月14日玉树地震,这是个让全国人民牵挂的名字。二是三江源。长江、黄河、澜沧江的源头,高山雪水滋润的牧场,这是个让旅行者们向往的名字。三是结古镇。藏语中的“货物集散地”,在藏族人的心里,这是个贸易重镇的名字。初识结古镇的时候它是个大工地,道路泥泞,塔吊遍布,辨不出它原来的模样。—— 建筑师 关飞
一组白色的建筑群落,背依着山脉,尺度明显小于周边新建筑
建筑的密度上与传统城市肌理相吻合,步行街道的尺度也尽力与唐蕃古道商业街相协调。平面布局力图通过再现院落空间的组合体现传统藏式建筑的空间精神。
康巴艺术中心的广场成为居民们的舞台
建筑体现台地特征,在体量上也逐层递减。基于低造价的考虑,通过沿袭传统藏式建筑丰富的色彩形成丰富的视觉效果。
康巴艺术中心是一个开放的聚落。为了让它得到更好的使用,我们还为建筑做了使用说明书,做成了网页,尽量朴素些,清晰、直观,让不认字的人也能够用它。—— 中国工程院院士 崔愷
沿河道展开的康巴风情商街
两条河流交汇处的滨水商业街区,在县城内有着独特的商业价值。为适合当地居民使用,建筑兼具商铺和住宅的功能,设计中细致考虑到每户的需求,建造出各具特色的建筑群落。
根据106户的实际情况,我们提出了居住单元的概念。方案一定要经过老百姓认可才能继续下去。我们把各户的方案详细告知他们,再挨家挨户请他们亲自确认位置和形状,按上手印。由于我们细致耐心的工作和努力,当地居民在态度上有了根本的转变,从一开始的不信任,到后来都非常认可拥护我们。—— 建筑师 宋波
风情街和沿河景观带,成为小镇最具代表性的公共空间之一
商业街的建筑体量各异,融入了多种建筑元素,形成下部完整上部丰富的外观特点。滨水区则为前商后住,商业与住宅的建筑形式有明显区别,每个地块都带有各自独立的建筑特色。
到达玉树后,刻满经文的玛尼石,山上飘扬的彩色经幡与虔诚朝圣的藏民都让我感受到了另一种文化和信仰的力量,文成公主的故事也不时浮现在我的脑海中。在我看来,景观的主角不是设计,而是在这里发生过的故事。于是我将绵延的山峰、流淌的河流进行抽象处理,梳理成一个“剧本”,在康巴风情街的序列中娓娓道来。—— 景观设计师 刘环
我们上去时条件非常艰苦,七八个人同挤在一间板房内,高原反应比较严重,有人甚至出现过生命危险。每次去时都要测血压、心跳、含氧量等。白天现场设计和实地踏勘,每天都工作到晚上12点多才回来,体力和精力常常严重的透支。几个人一起现场做方案,择优评比,持续了6天。—— 建筑师 宋波
大山下的新藏院,玉树太阳湖假日酒店
整体造型高低错落,布局上采用传统的院落围合式,合理设置酒店的各种流线和功能;形式上提取康巴藏文化中的曼陀罗元素,运用了藏族传统的艳丽色彩。
我们很幸运,有机会参与玉树的重建工作;
我们也充满希望,祝愿玉树人的生活越来越好,拥有更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