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水空间如何设计?中国院承编的《北京滨水空间城市设计导则》正式发布

发布时间 2020年07月14日

    北京滨水空间城市设计的研究工作自2018年4月启动,在“2019年度北京市优秀城乡规划奖评选”中荣获一等奖。近日,项目组应邀在北京市规自委组织的责任规划师第五期线上培训上就《导则》内容进行了宣讲。中国院城规中心目前正继续按照北京市规自委的委托,开展《北京市河道规划设计导则》的相关工作。
    此外,结合《导则》研究和编制经验,城规中心同时展开了对北京、苏州、银川三城滨水区城市设计比较研究,探索具有中国城市本土特色的城市滨水区规划、建设、发展道路。三城滨水区比较研究成果完成后,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对此进行详细解读,敬请期待。

1 研究背景

    “ 滨水地区是一个城市非常珍贵的资源,也是城市发展富有挑战性的一个机会。——(美)查尔斯·摩尔”
    滨水空间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城市历史、文化重要的空间载体,是生态环境的控制性要素。

    实际上,北京有400多条河流,是一个因水而生,逐水而兴的城市。滨水空间面积约占市域面积的9.4%,是城市空间重要组成部分。高标准的水环境和滨水地区,对于实现城市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拉近水城关系是滨水空间设计核心诉求

    随着多年的水利建设,城市防洪安全得到基本保障,但以防为主的理念导致亲水性不足,城市建设及人的活动与水结合不紧密,水的价值尚未得到充分体现。由于滨水地区拆迁量少,便于基础设施建设,滨水地区开辟了大量的快速道路、高压走廊等负面空间,使得水城联系困难,滨水空间的使用率大大降低,水系的存在感越来越低。

水城联系困难

    人类观水、近水、亲水、傍水而居的趋水天性是源远流长的。水系除了承担水利职能外,也是承载城市居民交往与生活较为密切的公共活动场所。随着北京多条河道的水环境提升及两岸开发建设工作的开展,滨水空间逐步回归人们的日常生活,编制本《导则》是实现滨水空间和谐共生和首都城市发展的现实需要。

2 明确了“滨水空间”的定义和划定范围

    从宏观的概念上来看,“滨水空间”是与水域密切相关的公共空间,在空间构成上应包含水域、水际线、陆域三个部分。

    《导则》明确了以滨水第二条市政道路为界来定义滨水空间,管控内容包括城市水系、两侧绿带、城市道路和街区四个部分,并强调对滨水空间的整体塑造,既关注公共空间本身的设计营造,又注重强化城市空间和水系的关联性。 

3 契合北京特征的滨水空间五大设计引导目标

塑造全民共享的滨水空间

    加强蓝绿资源整合与共享,统筹兼顾城市交通、城市功能的合理布局,妥善处理滨水空间可达性和可见性,实现蓝绿网络交织的公共空间。

塑造分级明确的滨水空间

    坚持以人为本,既要保障水系和滨水空间承担的功能,又要提高空间品质以满足公众对公共空间需求,通过构建不同类型、不同级别的滨水空间来突出滨水空间设计特色。

塑造传承历史的滨水空间

    立足北京滨水空间格局和历史遗存,恢复被侵占和填埋的滨水空间。在景观塑造、建筑风貌方面突出北京历史特征,保护历史水网格局。

塑造丰枯兼容的滨水空间

   重视水系的季节变化、降雨丰枯及人工调蓄规律,通过构建弹性的滨水空间景观,应对北京独特的水文变化和气候特征,保障滨水环境的全季节品质。

塑造涵养水资源的滨水空间

   遵循生态修复的原则,将滨水空间设计与环境条件的改善联系起来,提高网络的生态和景观性能,逐步改善水资源匮乏、滨水环境不良等城市问题。

4 适用全域的滨水空间分区-分级-分类设计引导

《导则》适用于指导全市滨水空间的规划设计和建设管控,从市域、中心城和老城三个层级分别提出引导和设计要求。

    在市域层面衔接总规城市空间结构,提出滨水空间的分区和分类设计引导;

    在中心城区围绕全民共享、分级明确、传承历史、丰枯兼容和涵养水源5大设计原则提出滨水空间的设计策略和措施;

    在老城核心区深化落实总规对老城历史水系恢复和保护的要求,结合城市设计的手段,提出深化设计要求和量化管控指标。

02 核心内容

重点1

完善设施建设功能复合高效利用的滨水空间

    现状滨水空间普遍存在游憩服务设施不完善的情况,台阶设置不合理,无休息座椅、路灯、盲道、无障碍等设施,不能满足活动和日常需求,导致滨水空间缺乏吸引力,使用率较低。《导则》引导通过完善服务设施和功能的方式协调各类滨水空间使用人群需求,提高滨水空间使用率和可留性。

重点2

多样化岸线形式拓展滨水活动空间

    北京水系的主要功能是解决城区排涝问题,部分兼顾景观游赏功能。中心城的河道多裁弯取直,采用人工硬质驳岸以保障一定的过洪能力,导致现状水系岸线笔直单调,滨水空间狭窄且体验乏味。《导则》提出可在不影响水系功能的前提下,通过多样化岸线形式来拓展滨水活动空间;比如在水平面层、中间层和城市道路层设置平台、栈道、阶梯等来丰富岸线形态。

多种岸线改造方式

重点3

引导丰枯兼容的滨水景观营造

    北京大多数月份处于缺水状态,还有水质恶化和河道断流的问题。所以对滨水空间的景观处理要结合雨水蓄滞、污水治理、生态修复等进行综合管控,纳入不同的季节设计,驳岸设置多层平台,设计枯水位、丰水位、涝水位三种河道景观,实现不同季节的滨水景观多元变化,避免由于季节变换导致的萧条景象,为居民塑造丰枯兼容的高品质滨水环境。

重点4

倡导滨水空间与城市腹地之间的多元互动

    为市民创造一个舒适的亲水环境也是滨水空间设计的主要目的之一,而增加亲水性与提高可达性是不可分割的,良好的交通可达性可有效引导市民进入滨水景观复合空间中,增加滨水区的活力。《导则》倡导通过完善滨水慢行系统,建设连续贯通的步行道、跑步道、自行车道,加强两岸慢行系统联系,开辟视线通廊等方式提升滨水空间可达性,方便人们观赏水、亲近水、享受水,真正发挥滨水空间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场所的作用。

重点5

聚焦老城双修和历史水系复兴

    北京城依水兴建,历史、文化和古迹沿水域展开,形成了北京独特的水文化。依据北京总规要求,需在老城区“保护和恢复重要历史水系,为市民提供有历史感和文化魅力的滨水开敞空间”。

    为了改善提升区域环境品质,营造和谐宜居生活氛围,《导则》立足北京水系格局和历史遗存,以老城为核心,强调水系格局恢复和存量空间更新,在景观塑造、建筑风貌方面突出北京历史特征,结合城市设计手法,对典型水系滨水空间提出明确、可落地的整治建议和“微更新”改造方案。

重点6

落实机制保障和专项治理计划

    滨水空间内的各类空间和设施涉及管理部门众多,各部门的权责存在交织和衔接不畅的现象。为避免因缺乏多部门的协调统筹导致规划难落实,《导则》提出形成规划引领,部门协同,考核问责,平台监测,长效运维的落实保障机制。针对总规中要求的近期建设重点提出了专项治理工作计划,明确牵头责任部门,建立多部门协调管理机制,制定有效的工作计划和实施策略。

权责分明的专项治理计划

    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多年来持续推动全市重点河道治理和滨水空间品质提升,《导则》的编制作为重要抓手之一,是近期已经完成的一项重要工作。

    《导则》全面地向公众介绍了北京的水系特征和水城关系变迁;基于现状特征和问题提出了滨水空间城市设计五大原则;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勾画滨水空间场景来强化公众对滨水空间的认知;用专业的图示图表展现了滨水空间各要素的设计要求和技术措施,以指导滨水空间设计和项目评审;《导则》也结合总规近期建设重点提出了有效的实施计划。

    《导则》的发布将引导北京市逐步提升滨水空间品质,营造功能复合、开合有致、全民共享的高品质滨水空间,构建水系和滨水空间治理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