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畔扬起古韵风帆,中国建科所属中国院设计的北京大运河博物馆正式开放

发布时间 2023年12月27日

三期必开一期100准

  ▲图片来源:北京日报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10周年即将来临之际,12月27日上午,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建筑举办开放仪式,下午正式对公众开放。

  开放仪式在由中国建科所属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院)等联合体设计的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东馆)举办。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科首席科学家、中国院总建筑师崔愷受邀代表建筑设计单位参加了开放仪式。

  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建筑位于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内,即北京艺术中心、北京城市图书馆、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三大文化设施,与北京市委、市政府隔大运河相望。项目于2019年10月28日正式动工,2023年11月15日竣工验收。开放使用后将极大提升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文化魅力和城市活力,更好地促进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满足北京东部地区和副中心周边地区人民群众对高品质文化生活的需求。

三期必开一期100准

  ▲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建筑鸟瞰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中国院与法国AREP设计集团联合承担了北京大运河博物馆设计任务。早在2018年初国际方案征集阶段,崔愷院士便带领设计团队深入研究思考大运河与北京城的历史文化渊源、北京城市副中心空间格局与通州地域特点、现代公共文化建筑发展趋势等重大问题,力求营造“运河进大厅,桅杆拉巨蓬,河边小街巷,京味文化兴”的自然与人文辉映的公共文化场所。

三期必开一期100准

  ▲崔愷院士设计草图(2018年3月)

  方案中标后,设计团队在政府主管部门和建设单位、代建单位指导下,精益求精,打磨深化设计方案,并在工程施工过程中长期驻场配合,为项目精彩亮相保驾护航。同时,崔愷院士还担任了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建筑修建性详细规划主持人和三大建筑共享配套设施总设计师。

三期必开一期100准

  ▲崔愷院士向北京市领导介绍设计方案

  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建筑设计方案取意“运河之舟”,将建筑分为主楼和共享大厅两部分。共享大厅如同运河上的大木船,主楼则像五片高高扬起的洁白风帆,两者之间是开放的运河水街,形成一幅繁荣、浪漫的运河画卷,将人们迅速带入漕运码头的文化情境之中。

三期必开一期100准

  主楼以展览陈列、文物收藏、科研办公等功能为主,共享大厅则以公共服务、文化体验、社会教育等灵活开放空间为主,两者相对独立又彼此联系,实现自然的动静分区,满足当代博物馆多元化服务的需求,使博物馆真正成为新型社会生活、文化事件的承载地,成为“城市公共文化会客厅”。

三期必开一期100准

  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集成了诸多先进建筑技术,充分体现了我国科技实力。它是北方地区第一座、也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应用隔震技术的大型博物馆,1.8万平方米隔震层、242个隔震支座有力保障了文物安全;采用国内罕见的梭形柱挑拉结构,打造出“桅杆+风帆”造型的三维曲面钢结构屋盖;全面执行绿色建筑三星级标准,采用地源热泵、太阳能光伏发电、高性能围护体系等技术,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近5000吨;展厅配置高精度恒温恒湿空调系统,通过CFD模拟科学分布空调末端,打造世界一流文物展示环境;高压细水雾系统能在不损伤文物的前提下及时扑灭火灾,兼顾观众和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

三期必开一期100准

  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上展文物约6000件,将与首都博物馆一东一西配合诠释好“都”与“城”的关系。首都博物馆以“都”为核心,聚焦北京建都史;大运河博物馆则以“城”为核心,将北京城的历史发展脉络与大运河文化有机结合,向世界讲好大运河故事、北京故事。 

三期必开一期100准

  二十年前,中国院与法国AREP合作设计的首都博物馆新馆成为当时博物馆建筑的经典之作,一经落成即得到国内外各界人士一致赞誉,并入选“北京当代十大建筑”;二十年后,在崔愷院士领衔主持下,中法两国优秀建筑师再度携手,联袂设计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东馆),续写中法友谊,助力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让古老的大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