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安徽省黄山市戴震公园(二期)

发布时间 2024年11月28日

近日,由中国建科所属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市政华北院)设计的戴震公园(二期)盛大开园,得到了安徽省黄山市委、市政府及广大市民的广泛赞誉。戴震公园(二期)项目作为安徽省黄山市积极开展“大景区· 花满城”行动的先行工程,是安徽省黄山市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重要论述的实际行动,是全面激活城市建设、文旅融合新动能的生动实践。

01项目概况

该项目位于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区,原设施陈旧、功能单一、园路不畅、缺少活力。2023年10月,戴震公园(二期)提升改造项目正式启动。项目团队遵循“微改造、精提升”的原则,以保护生态环境、完善服务设施、突出在地文化、提升运动活力为目标,致力于让公园的历史与现代相融合,传统与创新相呼应。公园以“戴震文化”为核心主题,精心打造公园南门广场、学术广场、传人之径、江门七子广场、云亭等10余处关键节点,改造升级游览步道、夜景照明、服务设施等内容,形成活力开放、设施完备、功能丰富、文化特点突出的公园体系。

02创新亮点

保留历史记忆 传承在地文化

先贤戴震不仅是清代乾嘉朴学一代宗师,也是一位体民富民、位卑未敢忘忧国的仁人志士,主张“体民之情,遂民之欲”的民生理念。公园以“戴震文化”为核心主题,项目团队追寻历史基因,弘扬传统文化,打造贯穿全园的文化主线,通过创意灯柱、文化地雕、艺术景墙等形式展现戴震的生平经历及其相关的名人轶事,打造文化之径,让每一次山林漫步都变成一次穿越历史的文化之旅。

戴震公园原有不疏园、墨香亭、夕照亭等建构筑物,造型古朴典雅,是园内地标景点。项目团队保留原有建筑的同时,以其为核心打造江门七子广场、云亭、日照山岚等节点,并融入现代景观设计元素,既保留了原有空间肌理和历史记忆,又为游客提供全新的景观体验。

▲ 云亭节点改造前后

云亭原为戴震公园中一处小型休息空间,环境相对幽闭,仅有几处树池。本次改造以“黄山的云”为设计灵感,抽象演绎为一座轻盈飘逸的云形构筑物,起伏的造型展现云的舒展与优雅,表面包裹的白色铝板凸显云的柔美与无暇,内部蜂窝状的结构形态隐喻徽州“蜜蜂之乡”的称号。夜晚,当云亭被灯光点亮后,云的形态更加鲜明,在山林中若隐若现,现已成为公园的标志性景观。

保护生态环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项目团队遵循“微改造、精提升”的提升改造原则,以最小化的干预取得最佳改造效果。经过前期详细测绘和场地踏勘,在确定节点改造方案时,以保护生态环境、减小生态影响为目标,游览步道、观景平台等节点通过精心比选点位、优化基础平面布置、铺装预留树洞等方式,将现状乔木充分保护并融入到景观当中,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 游览步道改造前后

公园原有游览步道较为狭窄,面层老旧,无法满足游人舒适通行的需求。通过改造,重新铺装原有步道面层,增加架空木栈道,拓宽通行空间;增设景观栏杆确保游览安全,木栈道沿线预留树洞,保留原有乔木,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设计理念。

智慧科技赋能 彰显以人为本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项目团队在设计之初便从市民生活的实际需求出发,充分听取周边市民、游客的意见和建议,不断优化设计方案。完善公园游览步道沿线服务设施,升级公园亮化系统,智能控制夜景亮化效果,点亮黄山“徽客厅”;结合使用需求,在公园重要节点布置无线WIFI、具有无线充电功能的户外座椅、高效灭蚊装置等设施,科技赋能打造城市公园新体验;改造升级智能化公园驿站,智慧系统、自助服务设施等公共服务,全面提升游人使用体验感和幸福感。

▲ 江门七子节点改造前后

江门七子广场位于不疏园外,“不疏园”旨在告诫后人读书是为学懂做人义理,不是只为追逐功名利禄而疏远田园。戴震及6位学者曾在不疏园师从江永研习经学,而后各有所成,人称“江门七子”。设计改造将现状不疏园围墙作为江门七子事迹成就的展示载体,结合景观空间与历史文化,打造可休闲、可体验、可阅读的市民活动场所。

增强城市亮点 打造形象新品牌

通过深入挖掘在地文化、营造标志景观,项目团队将该项目打造成为徽州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样板工程,有助于进一步打响“戴震文化”品牌;同时,作为屯溪老街区域江—街—山连接的重要节点,将充分展示城市的青春样、时尚感、国际范,有力推动大黄山建设和城市品质活力提升。

▲日照山岚观景台夜景效果

(图片来源:黄山广电台)

公园原有一处景亭名曰“夕照亭”,造型古朴、位置极佳,凭栏远眺,横江景色隐约可见。通过在夕照亭前方增设一处双层观景平台,既能够连接登山步道,与夕照亭建立竖向交通联系,又能够极大扩展观景视野,将新安江和横江美景尽收眼底。观景平台平面位置与夕照亭呈中轴对称形式,采用对称式弧线,以圆润自然的姿态浮于秘林之上,与夕照亭一轴相接、一脉相承,新老观景空间在此交汇,凝结时间的故事。

03总结思考

戴震公园(二期)作为城市更新项目,遵循“微改造、精提升”的原则,以微小空间和微小项目的改造,推动城市空间环境改善。项目设计充分结合场地环境特点,尊重原有格局肌理,深入挖掘在地文化,将独有的历史记忆融合在景观再造之中,保护传承好城市空间肌理和历史文脉,以时尚化、年轻化的方式焕新街区,全面提升城市品质和审美品位。同时,以群众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采用最小化干预的方式,精细化提升改造项目,综合性利用空间,使内容更丰富、体验更多元、设施更完善。项目团队秉承着“让城乡生活更美好”的理念,以独具匠心的设计,为城市营造舒适、有活力的空间环境,从细微之处满足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项目团队:徐治芹、于利娜、孙广宇、王晓辉、李炎、范月、许建宝、苏文、王淦、安然、朱宇清、邹小慧、吴优、穆治诚、张野

素材来源: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